南沙镇五帮村委会沙仁沟村通过党建引领,将村庄发展与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翻新古老的榨糖房,重视村里的手艺人,把传统的甘蔗种植和古法榨糖加工做大做强,为乡村旅游增加了农特产品,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这些天,正是沙仁沟村砍甘蔗榨红糖的好时节,无论是在村子周边的甘蔗地里,还是在村里的榨糖房内,傣家村民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今年81岁的陶正兴是村里德高望重的熬糖师傅。他说,糖的质量好不好,除了甘蔗的品质外,还得看制糖师傅的手艺。在熬制过程中,每个步骤都不能马虎。“从年开始做到现在,以前有老师傅教,一代教一代,我们学会了又教年轻人,舀糖、看熬好没有这些。”说话间,身体硬朗的他脱去外衣,撸起袖子,将糖汁一勺勺舀到碗里。
在一旁配合默契的是陶正兴的徒弟阮光亮,只见师徒二人各自舀糖装碗,全程没有测量仪器和计量工具,全凭眼力和多年经验,却每一碗都做到了不多不少刚刚好。
“我做糖二十多年了,每年装糖碗时都会来帮忙,装少就会炸,装得厚点才不会炸开。”阮光亮介绍道,“等红糖冷却翻面晾凉就可以装袋了。”
因为是纯糖汁熬制无添加,所以成型基本只能靠师傅的手力和舀得恰到好处的量。他们也深深爱着榨糖这门手艺,每到榨糖季,基本在榨糖房里把关,传授经验。
甘味入口绵润喉,厚醇沾齿不思愁。红糖是每位傣家人记忆中的味道,逢年过节做美食、腌咸菜都离不开红糖。每年初春开始种植,12月收获。每逢收获时节,家家户户都出人力换工,互相帮助砍甘蔗,确保从砍到榨成红糖一天之内完成,最大限度保留住了甘蔗的营养,熬制出的红糖品质好、甜度高。据介绍,一口大锅可以装多斤蔗糖水,通过两小时左右柴火熬制,一般产糖50多斤,每锅基本能卖八九百元不等。
村民李爱芬开心地说:“我们的糖是纯正无添加的,纯糖,味道很好,外地游客十分喜欢来买。”
年4月,哈尼梯田旅游环线“爱五”公路修通以后,大货车可以直接开到村口收购农产品,沙仁沟村的乡村旅游也随之兴起,傣家红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土特产,远销各地。榨糖房旁的包装车间正在建盖中。
陶正兴激动地说:“政府帮我们把榨糖房、街道都建设好了,以后我们更加要努力,一年比一年做得更好。”下一步,村内计划申请品牌和完成商品包装,通过电商渠道拓宽销路。
如今的沙仁沟村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爱五”公路旁边的水果交易市场初具规模。实现农文旅融合、环境宜居、乡风文明的傣家民族特色精品示范村的目标指日可待。
记者:邓娇张竞超郭文艳(通讯员)
编辑:肖琳平
责编:申薇琦
监审:徐丽芳
总监:李艳梅
声明/提醒:1.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改变原文意图,以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申请获得授权!否则必追究法律责任!转载请注明来源:云上梯田和美元阳(ID:ystthmyy);2.投稿说明:请热心投稿的朋友们投稿时在文章中注明作者(真名或笔名)及联系电话,方便刊发时署名及联系,谢谢!(投稿邮箱:yyxwbj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