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现象。尽管溶液这一词在生活中很少出现,可生活中的溶液并不少,如,氯化钠溶于水,蔗糖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今天,我们一起分享关于溶液的知识。
一.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二.组成:
1.溶质和溶剂。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A.固、气体与液体混合,液体为溶剂,固、气体为溶质;
B.两种液体混合时,一般量多的作为溶剂;
C.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98%浓硫酸)
4.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溶液各处密度相等)
三.物质的溶解性
1.定义: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溶解的能力
2.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溶剂本身性质
外因:温度(对大多数固体而言,升高温度,物质的溶解性提高)
四.分类: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3.二者间的转化:
饱和→不饱和: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不饱和→饱和: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五.溶解度
1、定义: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一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溶质(剂)本身性质
外因:固体: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气体:压强、温度(大多数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气压升高而增大)
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氯化钠
极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氢氧化钙
六.溶质质量分数
1、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体积不可加减)
2、溶质的浓度:溶质的量与溶液的量的比值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ⅹ%
(上述公式可进行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还可以根据需要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3、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步骤: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以上就是关于溶液的知识,在学习溶液这一章,涉及到的计算比较抽象,需要我们熟悉概念,根据公式去计算。大家可以在家里制作最常见,也比较容易操作的食盐溶于水,记录不同质量的食盐和不同体积的水相融合的状态。
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需要我们回过头去复习,总结,愿你每天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