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人的肚子受凉以后,就拉肚子是一种正常也不正常的症状。如果只是偶尔的拉肚子,那是不要紧的。如果是每次一吃都拉肚子那就是肠胃炎的问题,伴随着身体腹泻的症状往往都有出现两种拉肚子的症状,其一就是吃凉的食物肚子会不断的咕噜噜地响个不停,同时还伴有腹部一阵阵疼痛,其二的腹泻症状就是水泻,这种症状排泄出来的是比较稀烂的粪水和一些还未经肠胃消化的食物渣滓。
一、肚子一受凉就疼并拉肚子的原因
1、因为肚子受冷后就能够促进身体里面的肠蠕动增加,再加上身体受凉会导致肠子里的一些还没很好地被身体肠胃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渣滓,再加上患者身体里面有大量的水分提早的会排泄出来,同时身体的腹部鸣响还会伴有腹部疼痛感,再加上身体里面排泄出来大量的稀便都是身体里面肠蠕动过强的结果。
2、一般的拉肚子,都是因为患者肚子受凉就会出现拉肚子的症状,但是也不排除有可能是身体的单纯性脾胃虚寒引起的身体肠胃吸收不好。
3、吃凉拉肚子有可能是患者的腹部受凉后出现的肠道蠕动过快,从而引起身体出现的腹泻症状,如果患者没有出现脓血便症状,一般吃凉拉肚子都是由于患者身体的胃肠道功能紊乱。
4、患者肚子一受凉就出现拉肚子症状,这是很正常的身体脾胃虚寒的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多口服一些附子理中丸来治疗,可以起到温中散寒的作用。
大黄附子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今释》有寒积实证。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紧弦。
组方:大黄附子细辛
功效:阳虚寒结,腹胁疼痛,大便秘结,发热,手足厥泠,舌苔白腻,脉弦紧。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沉寒挟滞、阳气不运,故以温药通之;积滞肠胃,阻遏气机,故以泻药涤之。胁下偏痛可谓大肠寒积所致;阳气衰弱,肠胃输转呆滞,陈腐积也。
寒积里实证:
寒邪积滞,阻于肠道─腹痛便秘。
寒滞厥阴─胁下偏痛
寒凝气滞─发热,手足厥冷
寒实左证─苔白腻,脉弦紧。
以往有些较为模糊的说法,即为阳气不足,又为寒邪入里。寒邪入里有外寒之感,阳气不足,有内寒之意,如果说是虚寒证为基础这个寒,然后寒性收引凝滞,导致寒实或者冷积,郁滞再当然以肠道为主,那这就不是纯的一个寒积里实,调理上就应该温补结合。
而大黄附子汤,它寒邪积滞,阻于肠道,而且都认为寒邪入里,调理上体现的是散寒。从古到今很多组方,都以温散为主,而正气基本不虚,它没有配补益药。所以此方是寒积里实,是实证为主。那有这个寒邪,即使是外来直中的寒邪,伤不伤阳呢?不同程度会有伤损阳气,但在这里不是主要的,不是很突出的。所以从主治证候分析来说,病位是寒邪积阻于肠道,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腹痛。而且寒邪收引,腑气不通,可以腹痛便秘。
中草药-附子
寒滞厥阴,历来有两种看法,它反应出胁下偏痛。有人说这个胁下不应该是偏痛而是胁下满痛。有些医家有这个认识。有些医家根据胁下厥阴经所经过的地方,是寒邪直中厥阴所导致,厥阴经有寒,所以胁下偏痛。但还有一部分医家认为病位主要还是在肠道。所以胁下偏痛应该是胁腹满痛。还是寒邪凝滞造成的。由于腹痛影响到胁,是这样认识的。
中草药-细辛
发热,也有两种看法,一类认为这个发热,他不是有手足逆冷,手足厥冷吗?是有发热,又有逆冷,外来寒邪侵犯造成的。所以用细辛,一来以发散,但是多数认为是阳气被郁,体内阳气被寒邪郁而,入里之寒,郁而化热。有发热。
中草药-大黄
张仲景治寒邪深伏,常用附子与细辛相配,如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附子、细辛与麻黄同用,温阳解表。本方所治之寒积实证,非泻不能去,非温不能化,故以附子、细辛与大黄相配,温阳通下。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猜你还想看:
心烦易怒、耳鸣眩晕、大便干结,1个小方子就3味中药,专治阴虚便秘!
肛瘘比痔疮危害更大!中医三招“消、补、托”,肛瘘扫光光
千年秘方:痔疮出血,这味药有绝招:补气,把痔疮“托回去”
肠道“推粪机”公布,一碗汤、便秘者常吃,超灵验的便秘良方!排便或畅通无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