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甜度明显已经是判定水果质量优劣的最主要的标准。
相信大家在买水果的时候,在大致看过外观之后,都会先习惯性地问一句“这个水果甜不甜”,而商家总会回以“包甜”,甚至会夸张地说“不甜不要钱”。
水果之所以吃起来有甜味,是因为它含有淀粉酶,这种物质能够将淀粉分解成甜甜的糖类,这些糖类主要可分为果糖、麦芽糖、葡萄糖、蔗糖等几类,还有些少量的山梨糖醇和面醇。
除了甜味,水果也有其它的味道,比如酸味、香味、涩味等等。
酸味主要是果酸、柠檬酸等有机物质提供的;香味主要是醇类、酯类、醛类、醚类还有芳香酊等挥发性有机物提供的;涩味则是因为含有单宁物质等。
无论哪种水果,它都不会只是含有一种味道,大多是有甜、有酸、有香味,当决定某种味道的物质含量最高时,这个水果就偏重什么味道了。比如,当水果中的含糖量越高时,这个水果自然就越甜了。
就拿葡萄来说,它所含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所含的酸类主要是酒石酸。很明显,这两种物质,如果糖多于酸,苹果自然就偏甜;而当酸多于糖时,苹果口感就偏酸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吃水果都喜欢挑选更甜的。
所以,为了迎合这一喜好,农技人员们一直致力于开发高甜度的水果,而果农们也是把水果越种越甜,似乎,甜度的高低,成了衡量水果质量的规范。
但其实,水果并非越甜越好,高甜度不仅会让水果失去原有风味,还会因含糖量过高而威胁到人体健康。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很多水果,甜虽甜,但总觉得缺了点水果该有的鲜味,也少了一种层次感,似乎每种水果都甜成一个味道了。
很多人都会觉得,水果是个好东西,口感好,营养也好,多吃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能美容养颜,以它代替主食,还能减肥。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水果中确实含有很多对身体健康有益的营养成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吃多少补多少。每个人每天吃水果的量都应该有所控制,如果每天过量食用,很可能会因为摄入的糖分过多而增加肥胖的危险。像糖尿病患者,更应控制水果的进食量。
人们往往还有个误区,认为吃起来越甜的水果,必定是含糖量越高的。
比如猕猴桃吃起来酸酸甜甜的,而西瓜和葡萄吃起来甜味更重些,所以会觉得一定是西瓜和葡萄的含糖量更高些。但事实并不尽然如此。
区别一种水果甜不甜,含糖量自然是不可少的。但水果的甜度,不仅与含糖量高低有关,还和糖的种类有关。比如在水果里含有的几种常见的糖类中,属果糖最甜,次之是蔗糖,然后是葡萄糖。
很多吃起来酸酸的水果,含糖量可能远比甜味重的水果要高。
比如每克甜甜的草莓的含糖量约是7克,而等量的、酸味更重的山楂的含糖量却高达22克。
这是因为,除了含糖量,水果中的其他物质,诸如淀粉、有机物、单宁类物质等都会影响水果的甜度。所以,单以含糖量多少来作为甜度高低的唯一标准,是有失偏颇的。
所以,我们不能单单从口感上来判断水果的含糖量,想要做到健康饮食,就应该大致了解一下各种水果的含糖情况,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千万别因误食含糖成分高的水果,而导致病情加重。
点右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