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吃糖吗?
现在市面上有各种糖,红糖、白糖、枫糖、果糖、冰糖等等,现在出于健康考虑,又有所谓的“零卡糖”。
很明显,现代大多数人都是不缺糖的,甚至出现了糖分过量的情况。
但是,在很久以前,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糖”都是一种珍贵的食物,贵族富豪们用糖和甜食彰显自己的身份和财富,而穷人们只能偶然尝之。
那么人们可以尽情享用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这离不开世界的工业化进程,说到工业化,又要从英国说起了,哦,那时候是叫大英帝国——
现任的英国女王是伊丽莎白二世,于年即位,而在近年前,坐在王位上的是伊丽莎白一世女王。
如果你看过伊丽莎白一世的画像,会发现她的长相是很有特点的,皮肤异常白皙,小眼窄唇,但是也有画像上看不到的特征,那就是伊丽莎白一世的一口黑牙。
事实上,那个年代很多贵族都有黑牙的情况,倒不是先天性的,而是他们吃了太多糖了。
就像上文提到的,穷人很难吃到糖,而贵族把吃糖当做自己的特权。
伊丽莎白一世就很爱吃甜食,特别喜欢吃紫罗兰蜜饯,既然叫蜜饯,那当然是用大量的糖腌制的了。
这些英国王室和贵族吃的糖都是从海外进口的。哥伦布把甘蔗引入了巴西,巴西人用这些甘蔗生产了蔗糖,这些糖大多用于出口,而英格兰是主要的进口国。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糖的生产量越来越大,它不再是特权阶级的专属。到了18世纪末,欧洲各个阶层都能享用到糖了。
你能看到欧洲人不仅吃甜食,还在茶、咖啡、可可和酒里放糖。
资本家们为工人们提供了加糖的茶、面包和果酱,这样他们可以很快恢复能量继续工作。
因为欧洲人对糖的需求越来越大,欧洲在海外的殖民地建立甘蔗种植园,这些种植园里有大量的黑人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同时在当时砂糖主要产地的法属圣多明戈(今海地),根据肤色和血统划分了严格的阶级,有压迫就有反抗,最终由小范围的暴力冲突演变成了史上有名的海地革命。
海地革命对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白人殖民者开始转移阵地,把甘蔗生产移到了更好控制的古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和夏威夷等地。
以夏威夷为例。早在第一批移民到达的时候就带来了甘蔗茎,从此甘蔗就在夏威夷岛上扎根了。但那时候甘蔗并没有用来制糖,直到美国商人来到这片土地。
或许是吸取了海地革命的教训,或许是出于成本考虑,美国商人并没有选择黑人奴隶,而是转向来自东方的劳工。
大多数劳工都是来自中国,每人每月只需要3美元,提供衣食住行。每个月劳工工作26天,每天工作10小时,时时刻刻都有白人拿着鞭子在一旁监工。
年,夏威夷通过了一个《主仆法案》,从法律上彻底压榨劳工们。它规定劳工不许拒绝工作,如果劳工逃跑,老板可以自行追捕和处理劳工。如果旷工,那么必须额外补上旷工的时间,且得不到酬劳。
为了防止工人们形成组织,夏威夷种植园主选择了不同种族的劳工,并引导一个种族和另一个种族竞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从而压低所有人的工资。在中国人之后还有日本人、菲律宾人、韩国人和墨西哥人,彼此竞争和取代。
因为夏威夷的劳工只有男性,为了吸引女性们前来,日本劳工们就把照片寄回去,并附上岛上幸福生活的文字,事实上这些照片通常不是他们自己,而是外貌条件更好的年轻男子。
当被照片和文字吸引的日本女性来到夏威夷后,才发现实际情况——而这种模式就被称为“照片新娘”。
年有一部由羽田香代导演,名为《照片新娘》的电影就讲述了这个背景下的故事,电影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也加入了一些理想化的文艺元素,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可以找来看一看。
回到主题。海地革命也同样影响了美国的废奴运动。
废奴主义者选择了另一条路,他们开始发展甜菜制糖产业,希望种植甜菜可以降低那些甘蔗种植园主的制糖利润,从经济上冲击奴隶制度。
虽然夏威夷的种植园主们确实成功地用种族来分化劳工们,但是在加利福尼亚的一家甜菜精炼厂却没有成功。
这家甜菜厂名为奥斯克纳德甜菜厂,以老板亨利·奥克斯纳德的姓氏命名。甜菜种植园的劳工都是墨西哥人和日本人,通常情况下他们的雇佣合同都是收获每吨甜菜给多少钱,但是奥斯克纳德甜菜厂却用代金券来替代工资,而这些代金券只能在公司自己的商店里使用——真是把资本家的精明发挥到极致了。
于是,工人们组织起来,成立了日墨劳工协会(JMLA)。他们决定在甜菜季节的高峰期罢工,由此引发了暴力冲突,甚至出现了死亡事件。后来媒体的